咱ㄟ大圳─莿仔埤圳

咱ㄟ大圳─莿仔埤圳

名稱由來

名稱來源的一個說法是,大圳由開鑿後至民國四十年間全為土堤,為了避免被水沖蝕,以竹子削尖為樁打在沿岸,再以竹片為成護牆,因竹子多莿,因此稱之為「莿仔埤圳」。

歷史沿革

彰化溪州,溪水之洲,原為歷史上不斷改道而難以馴服的台灣第一長河──濁水溪流域間的一塊沙洲。沙礫地土質貧瘠,並不適合耕作,當年為了生活來到這裡開墾而要安定家園的祖先,不但要與濁水溪洪水搏鬥,更要努力克服不適合耕作的土地,莿仔埤圳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誕生的。

最初莿仔埤圳都是人民為了生活而以自己的力量開設。乾隆年間,由鹿港遷來擴荒的陳四芳開鑿水圳,引濁水溪肥沃溪水穩定灌溉田園。而後又有彰化的蔡壽星、埤頭的許烏美、溪州的葉惠清前來從事農業拓耕工作,而先後管理莿仔埤圳,完成頗具規模的水利工程。

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將民營水圳收歸國有,於1907年至1910年間進行擴整,將水圳範圍擴大到下游各鄉鎮,從一開始設置,到1907年的擴整時,技術、工具都十分的原始,靠的全是當時手握鋤頭、畚箕、肩挑扁擔的民工。由於當年當地的農民缺乏資金,是由政府出資擴建,而使得莿仔埤圳成為台灣第一條官設水圳,具有現在所見的規模歷時已逾百年。
有水才有生命,而就是因為有先民的努力、有莿仔埤圳這條百年大圳日日夜夜的引肥沃濁水,才造就了南彰化的菜香米甜。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