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油麵線阿嬤


阿嬤一碗碗的麻油麵線,藏著背後幾十年的好手藝,她笑說煮麵線都是跟著感覺走,聽起來好像沒有特別之處,但每每來拜訪,吃下的第一口,那飄香的麻油味和吸飽湯汁的麵線,就是那股讓人懷念的「阿嬤」古早味。

我們口中說的「麵線阿嬤」就是劉繁阿嬤,是道地的在地溪州人,從22歲開始就在經營各種小吃,曾賣過幾十年的炸蚵嗲、炸田雞、炸魚、炸魷魚等炸物,當時溪州街上戲院熱鬧、人潮絡繹不絕,也讓阿嬤的生意非常興旺,上門的客人時常排隊到路底。阿嬤一家六口原住溪州鄉瓦厝村,清晨四、五點開始備料,接著推著滿是新鮮食材的餐車至現址(今溪州鄉溪州村健中路),待伙食工具整備完成,擺著幾張板凳與餐桌之後,便開啟一天工作的序幕。阿嬤的兒子,笑著回憶小時候兄弟姊妹都要早起幫忙備料,「有時候不想備料直接去上學還會被抓回來呢!」

民國60年,阿嬤與丈夫決定買下現在攤位所在地,讓一家六口安定在此生活。劉繁丈夫過世後,小吃攤頓時缺少人手,原本攤子所販賣的蚵嗲與其他炸物,因前置備料作工繁忙,便改販賣備料作業較簡易的魚湯、炒麵、與麻油麵線。而現今以賣麻油麵線為主,也有一些隱藏的私房菜(滷豬腳),而麵線原是家裡在吃的家常料理,後來因為口碑傳開,小小的攤位也開始賣麵線。

阿嬤每天早上七點到溪州市場去購買新鮮的腰內肉、蔬菜;而麻油麵線的生命——麻油選用農家自產自榨的黑麻油,麵線與市售白麵線也大不同,是向專門做麵線的店家批貨,煮熟後不易爛,口感條條分明,可以看出劉繁奶奶對食材講究的精神。有時會跟一位80幾歲的阿公買當日新鮮捕抓的魚。


因為溪州主要仍是務農為大宗,每天八、九點就是生意最好的時候,客人來吃一頓飽餐便能活力充沛的去做工。有時阿嬤比較晚開店,很多熟識的老顧客會跑來敲門催促,甚至幫忙備料、烹煮食材。


當天訪談的時候,我們看見桌上有黑黑的東西,那是阿嬤自己用糖醃漬二十幾年的「黑蒜頭」,起初我們不太敢入口,試嘗一口,吃起來甜甜的帶有一點酸味,很適合配著吃。


麵線阿嬤獨自經營,小吃攤車是生財工具,同時也是自家的烹飪廚房,一日三餐皆在此打理,除了攤車前零星56個位子之外,家裡的客廳也擔任座位的角色,給予客人舒適的沙發座位,位子雖不多,卻時常有慕名而來的饕客來享用。


只能說,阿嬤,有您真好!









留言